陈官庄烈士陵园:永远崇高的精神课堂 焦点热议

坐落于我的家乡——河南省永城市东北部、紧靠永(城)徐(州)公路的陈官庄原本是一个普通的村庄,由于经历了淮海战役最后阶段的战火硝烟,见证了世事更替时的人心向背而载入史册。陈官庄距离我老家不足4公里,我的许多长辈都参加过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目睹了我军官兵的和衷共济,敌方阵营的分崩离析。


【资料图】

永城是红色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因此,诸多故事便成为家乡父老在口口相传中教育子女的生动教材。我的童年时代就是在乡亲们浓厚的历史情感和拥军情结的熏陶中度过的。

我曾听父亲说,陈官庄歼灭战正酣之时,父亲与担架队员们冒着枪林弹雨穿梭往返于前线与后方医院之间。临行前,部队领导与地方干部反复叮嘱:“只要是伤病员,不论是解放军还是‘遭殃军’,你们都要尽快送过来!”看出担架队员的困惑,部队领导严肃地说:“你们一定要执行命令!‘遭殃军’的官兵也是中国人。他们打日本鬼子是好样的。只要把他们救出来,他们就很可能成为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后来,担架队运送了包括国民党官兵在内的大批伤病员。伤愈后,他们中的有很多人自愿参加了解放军。

陈官庄歼灭战结束之时,物资极度匮乏的乡亲们想方设法将烈士们就地厚葬,有的乡亲甚至用长辈的棺木殓装了烈士遗体,烈士坟茔都做上了各种标记。此后的每个清明节前后,男女老少都自发地为“牺牲的亲人”添土、祈祷。我曾多次亲眼目睹乡亲们像拜祭长辈那样向烈士墓行叩拜大礼。受长辈们影响,孩子们也将烈士墓地视为圣地。上世纪70年代,烈士遗骨刚被集中安放在陈官庄烈士陵园,原来的烈士安息之地便成了风水宝地,乡亲们在此建起了座座新房。我的一位邻居曾对人讲:“住在这样的地方,恶鬼不敢来,坏人也不敢(靠)近!”

学生时期,我就常与同学们到陈官庄烈士陵园祭奠英烈。1975年清明节,来自豫鲁苏皖四省的“下乡知青”远途跋涉来到陈官庄烈士陵园。面对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衣着朴素、嘴唇干裂的知青们满脸庄重。仪式结束后,他们啃食的是冰冷的地瓜干锅饼,捐献的却是省吃俭用攒出的零用钱。这一幕永远铭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由于工作原因,我多次有幸到陈官庄采访,见证了中外人士对解放军官兵的崇敬之情,聆听了他们对当地民众自发踊跃支前的由衷赞佩。当解说员说道:“来自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东和陕西等地的支前大军源源不断地将各种作战及生活物资送到淮海前线。陈官庄烈士陵园纪念馆的‘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数字统计’表明,我军每个战士平均得到9个民工支援。我军打到那里,人民群众的民工队、担架队就跟到那里。洛阳、开封两市2.7万多名妇女,做军鞋7.6万多双。豫东永城、夏邑两县人民做到了全党全民总动员,男女老少齐出动。‘砸锅卖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区人民的豪迈口号。”

我曾有幸聆听一位参加过陈官庄歼灭战的我军高级将领说:“我当年就在你家北面的孟集参战。你的家乡见证了人民战争的历史。为照顾投诚的南方籍国民党军官兵的口味,后方的人民为前线送来了大米和鱼。许多青年主动推迟婚期,有些伤病员的身上盖上了新娘的被褥……” 

在陈官庄烈士陵园纪念馆,一位从台湾归来的永城籍国民党“老兵”在留言簿上写道:“我是被围困于陈官庄的蒋军一员。当年年甫弱冠,今已须发皆白。沧海巨变,天地易色,昔年旧识,几近凋零,不禁感慨万端,怆然泪下。这场空前的大鏖战,对共产党而言,则是一胜定江山,对国民党而言,乃是一败失神州。其胜败之道,固不止一端,但自古两军交战之胜败关键,无不取决于能否外得民心,内固和谐。此役自难自外于此一定律也!”

清明前夕,我再次来到淮海战役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在这里,我更加体悟到,陈官庄储存的红色基因在和平时期持续迸发着强大的激励力量……

距离陈官庄烈士陵园上有十几公里,由小学生、中学生以及市局委、乡镇街道和民间团体组成的祭拜先烈,正络绎不绝地赶往目的地。在通往烈士陵园必经的街道,看到鲜艳的红旗正从四面八方引领着祭拜队伍赶来。数小时后,我了解到,徒步赶来的祭拜人员有的走了数十公里。

鞠躬、默哀、敬献花篮的队伍里,既有步履蹒跚的老人,又有坐着轮椅的耄耋老者;既有身穿中小学校服的学生,又有身着少年武术班服装的孩童,更有穿着制服、重温入党誓词的机关和社会团体人员。

此时,我身旁的一位老者对身旁的人说道:“只要老百姓记着烈士们,烈士们就永远活着!”

我耳边不禁响起了网友的一句名言:“每一个英雄都值得铭记,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

陈官庄歼灭战的恢宏场面、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观,穿梭在时间的隧道中,激励着永城人民奋发图强,重塑辉煌。如今,当年的战地已发展成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永城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煤炭、面粉、红色旅游和绿色农业即“黑白红绿”四色经济使永城走上了蓬勃发展之路。(张哲/撰文 吕龙延/摄影)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关键词:

推荐阅读

京ICP备2022022245号-75

联系我们:435 226 40@qq.com

版权所有 ? 2020 大河印刷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